用户登录热点新闻 |
||
从发达国家经验看我国奶业发展面临的几个主要问题新闻来源: 发布时间:2020-10-27 10:57:00
长期从事畜牧业产业经济问题研究,尤其是奶业经济研究。2008年加入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任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直至2015年底退休。在此期间,对国内外的奶牛产业进行了较为深入和系统调研。
基于本人多年从事国内外奶业经济问题研究形成的一些观点和看法,下文就我国奶业发展问题与大家进行分享与交流,具体内容为以下五个方面。 01对我国奶业生产情况的基本解读 我们可以把这两个核心指标和三个时间截点划分为两个阶段进行观察。第一阶段是2000年至2008年(参见图1),在此期间无论是奶牛总产量还是奶牛存栏量均实现了高速增长,牛奶总产量的年递增速度是17.5%,而奶牛存栏量的年递增速度也达到了12.3%。第二阶段是2008年至2019年(参见图1),在此期间奶牛总产量的年递增速度只有0.2%,几乎是原地踏步;奶牛存量的年递增速度还出现了负增长,年均递减1.5%。 图1 2000年-2019年我国奶业生产变化情况。 从图1的奶业生产增长曲线不难看出,“三聚氰胺婴配粉”事件是一个分水岭,在此之前奶业生产实现了高速增长,在此之后奶业生产徘徊不前。这充分说明“三聚氰胺婴配粉”事件并非是一次一般性的食品安全事件,它对奶业的影响范围之广,影响时间之长,远远超出了人们对这次食品安全事件的预期。“三聚氰胺婴配粉”事件对奶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乳品消费市场的影响,二是对生鲜奶生产的影响。对消费市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它严重打击了消费者信心,使乳品消费市场直到现在仍处于萎靡不振状态。对生鲜奶生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大批散养户和中小规模养殖场由于生鲜奶销路被切断,因而不得不被迫退出奶牛养殖业,进而导致生鲜奶产量基本停留在2008年的生产水平。 客观地讲,2008年以前的奶业生产高速增长其主要动力来自于散养户和中小规模牧场的数量扩张,他们是我国奶业生产名副其实的主力军。然而,“三聚氰胺婴配粉”事件发生后,奶业生产经营主体构成发生巨大结构性变化,其主要特征是社会上掀起了一波规模化养殖热潮,进而开启了大牧场、甚至是超大牧场的养殖模式。我国现存的万头牧场都是2008年后兴建的。根据官方的统计数据,截至2019年底,我国百头以上存栏量的牧场占比达到了64%。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2008年后大批的散户和中小规模牧场的退出(包括破产、倒闭、整合等),并不是因为他们经营不善,而是出于对食品安全的考虑,政府出台的扶持政策和乳品企业实施的收购政策都做出了重新调整而导致的后果。也正是由于这种政策的重新调整使大批的散户和中小规模牧场失去了生存的土壤。我国放弃了散户和中小规模牧场也就意味着放弃了家庭牧场,同时也意味着我国失掉了发展家庭牧场的黄金期。我国的大牧场模式是一把双刃剑,有优点也有缺点,这里暂时不展开讲,下面我们还会继续讨论。 02 对我国乳品加工业情况的基本解读 图2 2000年-2019年液态奶产量变化情况
03 对我国乳制品消费情况的基本解读 二、发展现代奶业的国际经验 总结和借鉴发达国家发展现代奶业的经验对我们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会使我们少走弯路,会促使我们冷静思考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主要差距。自2004年后,特别是自2008年加入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以来,让我有机会对一些主要发达国家的奶业进行专题调研,这些国家包括荷兰、德国、美国、加拿大、日本、新西兰和法国。下面我想花一点时间从产业经济的视角把这些国家发展现代奶业的主要做法和经验做一下总结和概括,与大家分享。我把这七个国家的主要做法和经验概括成以下三个方面。 01 发展种养一体化的家庭牧场 2004年,我曾访问过荷兰一个拥有58头成母牛的家庭牧场,他的种植业土地经营规模为32公顷,平均单产8.5吨,他采取舍饲与放牧相结合的养殖方式。这是一个典型的种养一体化的家庭牧场。2007年,我到德国巴伐利亚州调研,其中走访的一个牧场,他拥有50头成母牛,105公顷土地,平均单产9.4吨,牧场所需要的精饲料、粗饲料全部自给自足,也是一个典型的种养一体化家庭牧场。2009年我随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的访问团对美国威斯康辛州进行调研,我们走访了一个成母牛存栏量达1100头的大牧场。之所以称它为大牧场是因为美国威斯康辛州的家庭牧场的平均规模为110头左右。即使是这样一个大牧场它也是实行种养一体化的养殖方式。这个牧场种植玉米360公顷,种植苜蓿240公顷,种植大豆13公顷。这个牧场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它用玉米制作玉米湿贮和用苜蓿青草制作苜蓿青贮,其经验值得我国借鉴和推广。2012年我们去日本调研奶业,我们走访了北海道一个家庭牧场,这个牧场饲养成母牛34头,种植31公顷土地,泌乳牛单产达11.7吨。在日本这样一个土地资源更加紧缺的国家,其奶牛养殖方式也是种养一体化的家庭牧场。此外,我们还对加拿大、新西兰、法国的奶业也进行了专题调研,这三个国家的奶牛养殖业都是采取了种养一体化的家庭牧场养殖模式。 为什么这些发达国家都采取种养一体化的家庭牧场养殖模式呢?最核心的一点就是走低成本的发展路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养殖业和种植业可以错时进行,优化家庭内部劳动力资源配置,节约劳动力成本;二是饲草饲料自产自用,既能保证精粗饲料质量又能保证安全,既能降低饲草饲料成本又能节约精粗饲料外购形成的交易费用;三是实现了种植业和养殖业的良性循环,养殖业形成的粪污经过简单的发酵处理就可以还田用于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提高作物品质和营养,节约了粪污处理成本。 02 发展家庭牧场规模化养殖 我们先来观察和讨论一下日本的家庭牧场规模化情况(参见图5)。图5中的数据是2012年我和我们的团队一起去日本对日本奶业进行专题调研时收集到的。图中有两条曲线,绿色曲线是奶牛养殖户数变化情况,紫色曲线是户均养殖规模变化情况。从这两条曲线的变化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从上世纪60年初到2011年奶牛养殖户数从41万户下降到2万户,而户均养殖规模以成母牛计算则从2头增加到70头。也就是说,日本的奶牛养殖业也是从小散户开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时间按照市场运营机制逐渐地实现了家庭牧场的规模化。实际上,许多发达国家的奶牛养殖业的规模化的发展历程都类似于日本的情况,都是家庭牧场的规模化,而且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我们把这种规模化发展道路叫做渐进式的规模化。 表2 荷兰的家庭牧场规模化养殖 图6 美国威斯康星州家庭农场数量变化情况 根据《2018中国奶业统计资料》介绍的数据,在舍饲喂养的发达国家中除了美国的家庭牧场单体规模(2018年为251头)比较大以外,其他国家如欧洲各国、日本、韩国,基本上都是成母牛在100头以下的家庭牧场。所以说,发达国家奶牛养殖业的规模化实际上是家庭牧场的规模化,牧场数量逐步下降,单个牧场的规模逐渐扩大,且这种规模化进程还在继续。2008年“三聚氰胺婴配粉”事件后,我国奶牛养殖业的规模化与发达国家走的是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我国的奶牛养殖业规模化走的是由工商资本投资为主导的商业化大牧场发展道路,不仅有千头牧场,还有万头牧场,我见过最大规模的单体牧场是4万头,这和发达国家的发展道路完全不一样。 03 以奶农合作社为主导的组织化模式 第一种是欧美模式,即营销型的奶农合作社模式(参见图7)。欧美国家的奶业是先有家庭牧场,然后由家庭牧场(奶农)组成了合作社,奶农们成立合作社的目的是为了大家集资兴办乳品加工企业。合作社又分为基层合作社、区域合作社和全国合作社联盟三层组织体系。在合作社组织体系下,家庭牧场生产的生鲜奶交给合作社,然后由合作社进行加工和营销。所以,我们把这类合作社定义为营销型的奶农合作社。由于乳品加工企业是合作社投资兴办的,奶农又是合作社的所有者,所以乳品加工企业是属于奶农的,乳品加工企业赚到的每一分钱也是属于奶农所有。通过合作社这样一个平台,把家庭牧场、加工企业、合作社形成了产、加、销三位一体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奶农们的各种利益均得到了有效保障。 图7 欧美国家的营销型的奶农合作社模式示意图 第二种模式是新西兰模式,即奶农股东化的合作社模式(参见图8 )。提起新西兰的奶业,大家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到恒天然公司,因为恒天然公司是新西兰最大的乳品加工企业。这家乳品加工企业加工的原料奶份额占全国原料奶总量的90%。所以在这里我要介绍的新西兰模式实际上就是恒天然模式。首先,大家应该知道的是恒天然公司是新西兰最大的奶农合作社。新西兰的奶农股东化模式本质上是欧美营销型合作社模式的一个翻版。进入新世纪以后,新西兰对奶业经营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事实上,恒天然公司本身就是改革后的产物。在改革过程中,新西兰把奶农由原来的社员转变为股东。也就是说,原来的家庭牧场需要参股入社。如果一个家庭牧场想要把他生产的牛奶卖给合作社,他首先必须入股,成为合作社的股东。与欧美国家的营销型合作社模式下相比,新西兰的奶农股东化合作社模式使奶农在合作社经营决策中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其利益分配机制与欧美营销型合作社模式是相同的。 图8 新西兰奶农股东化合作社模式示意图 第三种模式是日本模式,即奶农专业合作社模式(参见图9)。日本模式和欧美模式、新西模式都不太一样。日本的奶农合作社没有组建自己的加工企业,是纯粹的生产型合作社,而且合作社也分成三个层级,分别是基层合作社、指定团体和全国农业协同组合,全国农业协同组合就相当于全国合作社联盟了。奶农生产的原料乳交给基层合作社,基层合作社收集到的牛奶由指定团体统一调度,由指定团体卖给乳品加工企业。因此,指定团体实际上在控制着几乎全国的所有奶源。生鲜奶价格由指定团体、政府和乳品企业三方协商议定。根据三方协商议定的价格,如果奶农发生了经营性亏损,亏损部分则由政府财政提供一定补偿。所以,日本的奶农是一个比较强势的群体,因为他们有奶农组织和政府进行双重保护。但近些年来,日本政府已开始意识到奶农合作社是一种奶源垄断性组织,正打算对其进行改革,但是改革的难度非常大,能否顺利进行还有待于观察。 图9 日本奶农专业合作社组织模式示意图 现在我们需要对以上三种奶农合作社模式做一下小结,这三种模式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发达国家的奶农是在一个由三级合作社构成的组织体系保护下进行生产的,每一层级的合作社都有自己的功能和职责。相对完善的奶农合作社组织体系的正常运转有效地保护了奶农的各种权益。与这些发达国家相比,时至今日,我国奶农的组织化程度非常之低。我们的奶农合作社没有完全普及,我们的奶农合作社都是生产型的合作社,我们的奶农合作社没有形成组织体系。我们国家也正在倡导和鼓励发展家庭牧场,但是由于缺少奶农合作社,我们的奶农合作社也没有形成一个组织化系,所以导致我国包括家庭牧场在内的中小牧场的发展履步维艰。 三、从发达国家经验看我国奶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上面我们对发达国家发展现代奶业的经验和做法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和总结概括。根据这些发达国家的经验就不难看出我国发展现代奶业正面临着一些主要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01 我国的奶牛养殖模式是种养分离模式 种养分离的养殖模式的主要缺点是:第一,粪污处理难度大,而且是牧场规模越大粪污处理难度越大。由于牧场没有与养殖规模相匹配的土地,导致粪污无法直接还田,而必须进行处理。我国大牧场目前对粪污的处理方法基本上是用于生产沼气,然后用沼气发电,还有的进行干湿分离,液体部分再发酵后还田等,处理成本非常高。第二,种养分离养殖模式会导致劳动时间难以形成合理配置,劳动力成本也会增高。第三,饲草饲料依赖从市场上购买,甚至从国外进口,交易成本也很高。所以,相比发达国家的低成本路径,我国的奶牛养殖业是在走高成本的发展路径。 02 我国的规模化是大牧场的规模化 前面已经提到,发达国家的奶牛养殖业规模化是家庭牧场的规模化,而且家庭牧场的规模化也是渐进式的发展。我国在2008年“三聚氰胺婴配粉”事件发生后,奶牛养殖业以散户和中小牧场为主要经营主体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变化重要表现在散养户在很短的时间内被淘汰出局;中小牧场有些被迁入饲养小区,有些被合并到合作社,有些破产倒闭;大牧场模式应运而生,或是乳品企业投资,或是工商资本进入,一批又一批的千头牧场、万头牧场拔地而起,从此开启了商业化的大牧场发展模式。很明显,相对于发达国家的家庭牧场渐进式的规模化发展道路而言,我国的大牧场是从零开始一步跨越到大牧场。因此,我国奶牛养殖业的规模化属于跨越式的规模化发展道路。2008年“三聚氰胺婴配粉”事件为什么会催生我国开启跨越式的商业化大牧场发展道路?原因在于在“三聚氰胺婴配粉”事件中被问责的两个主体一个是相关政府主管部门,另一个是相关乳品企业。因此,无论是相关政府主管部门还是相关乳品加工企业都有一种强烈愿望,也就是一定要尽快提高乳制品质量安全水平。但是,要提高乳制品质量安全水平就必然会涉及到对奶源的改造升级。而加速推进奶牛养殖业的规模化和现代化是对奶源的改造升级的有效途径。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相关政府主管部门和相关乳品加工企业形成了一种合力,这种合力就是集中政策资源和企业资源,重点打造具有现代化标志的商业化大牧场。这些商业化的大牧场,从目前的运营情况看,奶源的质量安全水平与2008年“三聚氰胺婴配粉”事件发生前相比确实得到了显著提升,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发达国家水平,而且这些大牧场在设施设备、养殖技术和牧场管理等方面的现代化水平已进入世界一流。然而,商业化大牧场其优点突出,缺点也很突出。商业化大牧场的缺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是:第一,土地供给难,整个行业总体规模难以扩张。建设大牧场需要集中连片的大块土地,现在全国各地能够并愿意拿出大块土地用于发展养殖业的地区越来越少。毫无疑问,大牧场的发展道路使整个行业的增长潜力都受到了土地资源的制约,这是奶牛养殖业实现进一步扩张的一个很大瓶颈。第二,粪污处理难,大牧场面临的环保压力相当大。种养分离,规模又大,粪污处理难度非常大,再加上环保部门对养殖业的监管力度也在逐年加大,这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趋势,也是大规模牧场必须面对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第三,降低成本难,大牧场下调奶价的空间十分有限。大牧场的养殖高成本决定了其原料奶价格下调不能低于养殖成本,否则就会发生亏损,牧场发展是不可持续的。但是,如果大牧场的原料奶价格不下调,又会导致乳制品市场的零售价格居高难下,反过来又严重抑制了消费。事实上,我国乳制品的市场零售价格已经是全世界最高的国家。由于大众消费受到严重制约,也就注定了这个行业的总体规模进一步扩张会十分艰难。 第四,动物福利保障难,大牧场的经济回报难持续。养殖业内有一句俗话“你对动物好,动物就会给你回报”。农场动物对人的回报就是能够多生产好产品,使养殖者能挣到更多的钱。衡量动物福利的标准,实际上就是考量人与动物如何和谐相处,人如何关爱动物,让动物生活得更加舒适,让动物生产效率达到最佳。发达国家现在非常重视农场动物福利问题。家庭牧场对奶牛的关照程度就像对待自己的家庭成员一样,人与奶牛之间是有互动的,比如抚摸、刷体、放音乐、精心呵护等。而我国的动物福利还没有完全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大规模牧场更难做到人和动物之间的互动和关爱。牧场规模大,一方面养殖人员不可能顾及到每一头奶牛,另一方面大规模牧场多是雇佣劳动力,要求他们对待奶牛像对待自己家庭成员一样也不实际,这就必然会导致动物福利水平的下降。 03 我国的奶农合作社组织体系严重缺失 我们国家也有奶农合作社,但我们的奶农合作社和发达国家的完全不一样。我们的奶农合作社有以下特点:一是我们的奶农合作社规模都非常小,几个农户就组成了一个合作社,属于基层合作社;二是我们的奶农合作社都属于生产型的合作社,他们自己不能搞加工,因此也就无法分享到下游加工环节生产的利润;三是组织化程度非常低,我们的奶农合作社彼此之间没有交往,没有形成合作社的组织体系,即便是在一个县域之内,奶农合作社彼此之间也都是单打独斗的。这种小规模的、基层的、生产型的奶农合作社自己的生存都很难保障,更不用说保护奶农的合法权益了。奶农合作社组织体系严重缺失造成了奶农的弱势地位。奶农的弱势地位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在牛奶定价方面没有话语权,奶农生存难。目前,市场上生鲜奶收购方面其主动权基本掌握乳品企业手中,收多收少,收与不收,价格高低基本都是以乳品企业为主导。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无论是奶牛养殖业的规模化发展道路,还是展种养一体化的养殖模式以及构建奶农合作社组织体系,都离不开基于产业发展规律而形成的科学发展理念,并以科学发展理念为指引,做好制度设计和政策安排。当然,我国奶业面临的问题也是方方面面的,比如技术、人才、管理、市场等,但发展理念和制度设计依旧是奶业发展遇到的主要瓶颈。 2008年发生的“三聚氰胺婴配粉”事件对奶业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对原料奶生产、乳制品加工和乳制品消费等方面,而且还表现在乳制品国际贸易方面。实际上,2008年后我国奶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呈不断下降趋势,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
||